【觀看力】《如何觀看一場簡報》的關鍵三景分享 (第一景:遠景鳥瞰篇)

, , No Comments

許多簡報相關的書籍與文章總是會提到要多看多觀摩其他人的演講,要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從中學習。其實多看簡報演講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問題是當我們看完一場演講分享以後,And then?這場分享之中看到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分享者用什麼樣的方式述說他的故事?

常得到的感想是:「還不錯」、「熱血」與「滿有趣滿有收穫的」之類比較空泛的答案就沒了,雖然給予了這場簡報演講正面正向的回饋,但卻缺乏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也就更談不上把看完這場簡報看到的一些心得與經驗運用在未來自己的簡報上。

許多時候簡報看久看多了,除了演講內容,有時候研究分享者如何分享故事,常會比他說了什麼故事更有意思。而你既然都花了時間聽了簡報與演講,卻缺少了最後一哩路,沒進一步鑽研其中,化為自己未來的養分相信會是很可惜的。


電視上許效舜飾演的福州伯開場白常說到:「福州過台灣,身揹三支刀。剪刀、菜刀、剃頭刀。」,而一場簡報觀看也可以三刀流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去做拆解與觀看。因除了簡報設計外,版主也從事攝影的工作,所以個人會建議簡報也可以從攝影中的(1)「遠景」(看架構)、(2)「近景」(看簡報設計)與(3)「中景」(看聲、體、互動)這三個距離角度來觀看一場簡報。



下面將會分享我個人如何觀看一場簡報的經驗,因為篇幅的關係,這篇將會先從第一步「遠景」(架構)開始談起。為了避免太空泛,我們將以最近設計師謝榮雅先生在 TEDxTaipei 2014 這場演講為例,分享如何觀看這場簡報。



(一)遠景 



一場電影常會從一個遠景作為起頭,從很高的高空向下俯拍,說明交代這個電影故事發生的時間場景與地理位置,例如:蝙蝠俠系列電影的開端,就常以上圖《高譚市》的遠景為開場。而看一場簡報也是一樣,為了能先對整個簡報有個較概略宏觀的認識,避免見樹不見林,我們也常會拉高視角先從整場簡報的架構開始做了解。而要了解架構,我會分為(A)文字式記錄架構(B)圖像式記錄架構 兩種方式來做分享。


(A)文字式記錄與架構拆解

以這場謝榮雅先生這場網路上不少人紛紛表示很激勵人心的簡報為例,你可以先以時間為軸線,先用「關鍵字」為這場簡報作摘要,如下圖:


摘要完成後,你可以在時間軸線上,觀察整場簡報的脈絡,試著畫出幾道分隔線,試試看能不能為整場簡報的「起承轉合」作出區隔,架構出整場簡報的內容。以這場簡報為例,我們其實就可以在18分鐘的時間軸上簡單拆分成(1)「拋出問題」、(2)「現況分析」(3)提出「契機與解決方案」並喚醒呼告三個部分。先丟出炸彈拋出問題,讓聽眾意識到問題點的嚴重性,接著分析目前設計產業幾個階段的發展現況與困境,最後才提出自己觀察到的契機與解決方案。





關於架構這部分,其實不管是(a)依照時間順序往下講的「時序式說明法」(b)說完通論後再陳述特定例子的「演繹式說明法」(c)舉出特定例子後再陳述通論的「歸納式說明法」(d)闡明解決問題之道的「辯證式說明法」都算是滿常見的架構類型。

而之前網路有一篇「如何設計出煽動人心的演講」,其認為好的演說設計需符合「ANSBA」的架構,也就是可以從(1)引起聽眾注意(Attention)開始,(2)接著點出他們心中的需求或是困擾的問題(Need),(3)「做出」問題後描繪解決方案(Satisfaction / Solution),(4)並且讓他們「預覽」解決方案的成效(Benefit / Vusualizaiton)。(5)在演講的最後,別忘了邀請&呼籲聽眾們做出實際行動(Action)。跟謝榮雅先生的這次的分享,架構上有些部分是有些類似的地方,值得參考也一併放上來分享推薦給大家。



(B)圖像式記錄與架構拆解

上面是以時間為軸,用文字以線性的方式來解構又架構一場簡報。但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非線性的架構模式,不管是「心智圖」、「便利貼」又或是更視覺化的「圖像記錄」也都是很好的方式,比起線性模式,這種從核心主題擴散思考延伸的方式自由度會更高,例如:前陣子網友 「Rae Chou|視覺圖像記錄」也有特別針對謝榮雅先生這場演講作了「視覺圖像記錄」,朋友們也可以往這個方向嘗試看看,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加入其粉絲團 ^_^


必須說圖像記錄的方式其實也不只一種,例如前幾天國外部落客  Ffion Lindsay 就曾發表一篇「8 Classic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for engaging presentations」(如下圖),這篇文章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其能一針見血的用一張很簡潔的圖去呈現一場演講的架構,其拆解分享了 8 種不同的簡報架構給大家參考。



而國外知名的簡報專家 Nancy Duarte 則很喜歡用另一種其稱為「波形圖」的方式來記錄分析一場簡報演講的架構與起伏。這種波形圖的優點在於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整場簡報的「情緒」、「起伏」與「脈絡」的波動,也是一種可以參考的圖像紀錄方式。

圖片節錄自「視覺溝通的法則」一書

曾經聽過一位擔任電影剪輯師的朋友說過,為了讓影片更精采吸引人,他在剪影片的時候會盡量設法讓電影一個幾分鐘的段落裡頭至少就要有個小起伏,而觀看現在電視上當紅的歌唱選秀節目也是如此,常會看到一些很有天賦的年輕選手被評審說唱歌「缺少層次」又或是「懂得放卻還不懂得收」等,其實就是在說明不管在簡報又或是唱歌也好,就廣義拉高層次來看其實都是一種表達與說話的方式,在架構上我們其實都是在尋求創造「層次」、「起伏」與「對比」,一昧的飆高音,雖然很強但整首歌都在飆高音聽久了也難免讓人覺得刺耳與不舒服,更何況沒有低音部分的陪襯,怎麼顯得出高音的震撼與張力,沒有前頭的悲傷痛苦怎麼顯得出後頭成果的可貴,人的感受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C)結語與延伸



拉高層次觀察,你才不會被簡報繁雜的枝節內容所惑,才能看到了解到整場簡報架構,了解學習分享者說服的過程與方式,思索分享者說故事的起承轉合,之後也可以參考運用在未來自己的簡報分享上。必須說每種架構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不同「主題」不同「對象」適用的架構也就不同。例如:面對柯 P 的簡報架構,嗡嗡翁性子急強調效率的他可能就偏好連封面都不用,直接開門見山跟我講重點與結論就好,如果有疑問,再作附註說明討論,如前面還引言鋪陳,你可能還沒講完就被打槍了。

而有些場合、主題與對象,就不適合直接訴諸結論,就像是看一部好萊塢電影,如果直接訴諸結論,可能就是直接 Happy Ending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就沒了,少了中間的轉折危難,這樣的電影我想可能也沒人想看~XD。而簡報許多時候也是如此,成功只是最後的結果,而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問題,你如何去克服以及心路歷程的轉折,如何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與見山又是山等等經驗,常常才是聽眾想知曉了解,希望能借鑑的。對於這方面故事架構有興趣的朋友,其實也可以借鑑參考 TED 之前分享的「英雄旅程」又或是 Animapp.tw 撰寫的「英雄旅程 What makes a hero?」是許多故事與創作的原型與架構,相當值得參考。

圖片轉錄自「作家之路
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一書


個人認為有故事的架構可以參考,但並不是要你硬去套硬去瞎掰故事(哈哈  無X鍋歡迎對號入座 XD),而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更有意識更敏銳的觀察思考挑戰自我,運用自我對話與回溯內省的方式爬梳過去成為有意義的故事,更進而轉化為簡報動人的內容篇章,希望這篇關於「簡報架構」的分享能對大家有幫助。


【延伸閱讀】

● 簡報小學堂:心智圖,發展簡報架構的好工具
● 簡報藝術烘焙坊:應用心智圖與便利貼建立簡報架構


0 意見:

張貼留言